海上风电气象服务保障系统
9.海上风电气象服务保障系统

系统利用高精度数值模式滚动预报出基于风机、风电场位置的逐小时气象,水文要素,对台风、雷电、短时强降水、冷空气大风、海雾等灾害性天气提供预报预警服务信息,此外根据海上运维和施工的特殊性,定期发布海上风电场气象服务专报、施工专报等服务产品,目前累计发布各项服务产品一千余期。2019年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预报人员全程跟踪台风强度变化,基于该系统准确预测风力等级,不仅确保风机的正常运行,而且实现了风电场满额发电,保障总发电量高达2100万千瓦时,创下历史新高,获得了用户单位的高度...

10.蚊子出没预报系统

蚊子不仅叮咬吸血使人烦躁,还会传播多种疾病,每年全球蚊子致死人数超过72.5万人。诸多研究表明,蚊子的繁殖、生长等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蚊子不仅叮咬吸血使人烦躁,还会传播多种疾病,每年全球蚊子致死人数超过72.5万人。诸多研究表明,蚊子的繁殖、生长等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面向人们美好生活及公众健康的气象服务需求,首次将精细化预报与蚊子生长环境特性等多行业数据融合,运用人工智能、交互展示等技术构建了蚊子出没气象条件指数等级标准和预报模型,通过用户参与、舆情大数据持续正向优化模型,形...

蚊子出没预报系统
基于热谱图技术的路面低温预警预报系统
11.基于热谱图技术的路面低温预警预报系统

运用自主研发集成的公路交通气象综合试验平台以及相关仪器设备,制定通讯协议、数据格式、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和处理等方案,建立了一套标准化路温采集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规范。针对江苏全网高速公路开展冬季路面基础温度普查,建立路面连续温度基础数据库,经时空订正手段,在国内首创精度20m的省级区域高分辨率热谱图。热谱地图与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网结合,制作公路沿线冬季路面温度连续实时分布产品;热谱地图与气象数值模式结合,形成全省路网未来24h的逐时低温冰情监测预警预报产品。技术成果为冬季江...

12.高速公路能见度等级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成果是利用经质量核查技术检验的771套能见度仪,实现对高速公路3000路道路视频图像进行自动、定量标注,构建了大雾图像识别样本库。提取昼夜场景下大雾图像识别的差异化量化特征参数,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于视频图像的能见度等级智能识别模型,实现低能见度智能识别、预警。

高速公路能见度等级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江淮对流云结构特征及增雨作业指标研究
13.江淮对流云结构特征及增雨作业指标研究

对流云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降水云系,也是该地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对象。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流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温湿条件较好,具有丰富的对流云资源,因此,在江淮地区开展对流云增雨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技术研究,由于探测能力的限制和对流云结构的复杂性,对对流云宏微观结构特性,特别是垂直结构特征的认识不足,缺乏对流云增雨技术的系统性研究,缺少系统性作业指标。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经过多年研发,基于江淮对流云综合探...

14.安徽河蟹养殖高温热害天气指数模型设计与实践

受水环境因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影响,目前水产养殖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处于瓶颈期。本成果首次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研发,确定了河蟹养殖发生高温热害的临界条件为60cm日平均水温≥31℃。定义池塘河蟹高温热害天气指数为:6月21日-9月10日,60cm日平均水温≥31℃或日平均气温≥30.5℃的天数。该指数综合水环境因子和气象因子,为河蟹养殖天气指数保险提供精准可靠的定损参数,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安徽河蟹养殖高温热害天气指数模型设计与实践
一种适用于露、霜和结冰天气现象的自动判识技术
15.一种适用于露、霜和结冰天气现象的自动判识技术

针对地面观测业务中仍需人工观测的露、霜和结冰等天气现象要素,发明了一种适用于露、霜、结冰天气现象的自动判识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露、霜和结冰天气现象的形成机理,运用海量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探究了全国范围内露、霜、结冰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对露、霜和结冰等天气现象的影响,基于Bayes判别、Logistics回归、决策树学习、神经网络等多种算法构建了全国2400余个气象站的露、霜和结冰天气现象的自动判识模型,模型判别准确率分别达到86%、8...

16.“标准地”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标准地”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指根据特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生产及人民生活面临的雷电灾害风险,综合区域的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功能定位布局、规划目标、气候条件等多个要素,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依据雷电灾害种类、发生频率和强度以及时空分布的差异性特征及其影响程度,以国家有关防雷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地域上分别区分,形成整体性、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为该区域的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供科学依据。

“标准地”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